“哭丧树下莫乘凉,土丘山下不盖房”,什么意思?有道理吗?
发布日期:2024-06-14 21:38 点击次数:126
在农村地区,因为人们的思想落后,再加上祖祖辈辈留下的俗语影响,让人们对和丧事有关的一切东西,都心生恐惧,他们会离这些东西远远的,以免沾上晦气。
老一辈人为了告诫后人远离这些不吉利的东西,总结了很多俗语,既方便人们记忆,也方便口口相传。
今天要说的这个俗语,“哭丧树下莫乘凉,土丘山下不盖房”,就与丧事有关,你觉得这话有道理吗?
一、哭丧树下莫乘凉
1、什么是哭丧树?
“哭丧树”一词,顾名思义,是与丧事、悲伤相关联的树木。
它不是某种特定的树种,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称呼,代表着死亡与哀痛。
一般来说,柳树、槐树、松树、柏树等树,都可以算作哭丧树。
也有说法,认为哭丧树并不是树,而是指出殡举着的哭丧棒。
哭丧棒,又称哀杖,是过去亲属为死者发丧时用的手举着的一根仪仗。
在长辈去世后,孝子们需要手拿柳树做成的哀杖,以表达内心的悲痛之情。
根据习俗,若仅有一位长辈去世,孝子们则执一根哀杖;若双亲都去世,则需执两根。
哭丧棒的形状是一根缠绕着白纸条穗的柳树枝,这些白纸条穗不仅让哭丧棒看上去醒目,也让悲伤的氛围更加浓郁。
哭丧棒作为一种仪仗物品,拿着哭丧棒的晚辈会带着送葬的队伍前往埋葬之地。
另外,因为亲人离世,活着的人会感到悲痛欲绝,在送葬的路上他们可能会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,此时哭丧棒也可以作为支撑的棍子,让亲人能顺利送逝者下葬。
2、莫乘凉的原因
①对逝者不敬
哭丧树一般都长在坟墓旁边,坟墓下埋葬着已故的亲人,在这里乘凉,会打扰故去的亲人。
乘凉本是一种休闲放松的行为,但在坟墓旁进行,似乎显得不够庄重和严肃。
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,也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。
这样的行为不仅可能引起逝者亲人的非议与不满,更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②心理因素
在古人看来,坟墓代表着生命的终结,所以不论多累都不能在坟墓旁边休息,否则不吉利。
而且人在疲惫或者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,在坟墓周围休息,人们心里就会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,从而心生恐惧,严重的话还很可能会产生幻觉。
坟墓旁的大树虽然郁郁葱葱,在炎热的夏天能带给人一片凉爽之地,但是坟墓周围本就是庄严而又肃穆,在这样的环境下乘凉,人们可能会感觉到阴风阵阵,加重内心的恐惧,心生不安。
③客观因素
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,坟墓大多在深山野外,这里的环境复杂多变,如果在此停留,很可能会遇到危险。
一旦发生意外,周围又没有别人可以求救,到时候可真是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了。
另外像柳树这样的树木,虽然枝繁叶茂,但容易产生柳絮和小虫子,人们在树下乘凉,反而会因柳絮过敏或被小虫子啃咬。
也有的地方,将一些外形酷似哭丧棒的矮小树木称之为哭丧树,这些矮树下也是不能乘凉的。
矮树的树冠相对较小,无法像高大的树木那样提供大面积的阴影。
因此,遮挡阳光的效果并不好,即使在矮树下乘凉,也无法感到凉爽。
其次,矮树的枝叶通常较为密集,这可能导致空气流通不畅。
在炎热的天气里,缺乏空气流动会使人感到更加闷热和不透气,反而加剧了不适感。
二、土丘山下不盖房
农村老百姓在盖房的时候,基本上都遵循一个原则,那就是“前面有照、后面有靠”。
这里所说的后面有靠就是指房屋的后面有靠山。
当夏季来临,因为雨水较多,山区容易出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。
房屋后面有大山的话,就能阻挡这些自然灾祸,保护家人的生命安全。
到了冬天,大山还能阻挡冷空气入侵,让家人们住的更加温暖舒适。
人们在选择靠山的时候,会选择很高大的山,而土丘太矮小了,明显不能当做靠山。
在山村地区,土丘是很常见的,它们并不是山,只是比地面略高一些。
人们不在土丘下盖房,一方面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,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土丘的风水不吉利,会给家里带来不好的影响。
有一些人担心,这些山丘很可能不是自然形成的,它们下面可能藏着大型的墓室。
我们知道过去流行土葬,人们死后会埋葬地下,而为了标记坟墓的位置,人们会在地上堆一个小土堆。
而那些皇帝诸侯等人的墓室规模比较大,它们的坟墓上方也会有几个大型的土堆,用来标记位置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大土堆会在风雨的侵蚀下连成一片,远远看去就像土堆一样。
就拿前几年发现的马王堆来说,在没有发现之前,看上去也就是几个土丘,任谁也不会将它与坟墓联系起来。
然而当专家们挖开山丘之后,才发现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墓室,埋葬着价值不菲的物品。
民间老百姓认为,如果将自己的家盖在这些土丘前,就是与鬼魂作伴,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。
从现实情况考虑,因为这些坟墓下的逝者比较尊贵,他们的墓室里会有很多珍贵的陪葬品,这些陪葬品可是盗墓贼心心念念的东西。
如果老百姓的家在这里,盗墓贼很可能会顺手牵羊偷走家里值钱的东西。
再者,丢东西事小,如果和盗墓贼发生了冲突,还可能被谋财害命。
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危,山丘之下是千万不能盖房的。
还有一些人担心这些山丘在很早之前是行军打仗的地方,如果是的话,说明这里的风水不好。
在古代,战乱时常发生,那时候两军对战时,为了方便作战,保护己方的士兵,他们会挖很多沟沟壑壑,然后在沟壑上面再堆上土堆。
有了这样的地势,不仅方便观察敌军的动态,也能很好的躲藏。
然而,不论这场战争谁输谁赢,都会有大量的士兵死亡。
这些士兵死后,根本无人敛尸,全靠自然风化,而按照风水学说,这里聚集了很多孤魂野鬼,乃是大凶之地。
过去人们迷信,认为居住在风水不好的地方,可能会家族运势产生负面影响,甚至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。
所以,无论如何,人们是不会将家安在山丘之下。
还有一种山丘,是自然形成的,但人们依然不敢在这里安家。
这些山丘从远处看过去,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坟墓,哪怕它是自然的杰作,人们也不由自主的会与坟墓联系起来,从心里抗拒这里。
这种抗拒的心理反应,其实是很正常的,毕竟人们对死亡总是有说不出来的不安与惧怕。
哪怕人们知道山丘是自然形成的,但对于一些人来说,克服对山丘的恐惧可能需要一些时间。
不过古代地广人稀,人们宁愿去寻找其他的地方盖房,也不会在山丘前作心里抗争。
三、俗语的现代意义
“哭丧树下莫乘凉,土丘山下不盖房”这句俗语虽然产生于古代,但其蕴含的智慧和启示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“哭丧树下莫乘凉”这句俗语,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,总结出一些树木下不适合乘凉,同时也是告诫后人不要在悲伤之地停留,以免自己被负面情绪影响。
在现代社会,人们歇息乘凉的地方很多,商场小店等地方,不仅有舒适的空调,人们还能在这里享受购物的乐趣。
当然,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老祖宗告诉后人,要远离负面的环境,鼓励人们积极寻求积极、健康的生活环境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,充沛的精力,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。
“土丘山下不盖房”这句俗语,则是告诫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要避开不稳定的地理环境。
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,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高楼居住,但也不乏有一些老年人返璞归真,回到乡村生活。
如今,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越来越紧张,很多人为了能在乡下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,而在一些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盖房居住。
然而,这样做往往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。一旦发生地震、洪水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,我们就会逃无可逃。
因此,我们在选择居住地时,应该充分考虑地质条件、自然环境等因素,避开那些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。
写在最后
俗语简短而富有力量,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。
这些俗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,还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。
俗语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,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,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生活经验。
在新时代,我们更应当弘扬这些俗语,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。